找到相关内容366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读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

    不本三自性以破空,何以知之?唯识三十曰:即依此三性,立彼三无性,故佛密意说:一切法无性,可知唯识是依三自性立三无性,不本三自性以破空也。又颂三无性云:初即相无性,次无自然性,复由远离前,所执我法性。...根本皆虚矣。余知印度大乘佛法,本无空有之分,由护法误谬唯识真空而谓之有,自立有宗,反对清辩,推尊世亲,欺诳后人,妄有之宗岂真从世亲来哉?  三十曰:现前立少物,谓是唯识性,以有所得故,非实住唯识。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2543061.html
  • 佛教与中国文化

    心外有境,大乘有宗立唯识义。因此,大乘有宗也称法相唯识学。 “有宗”在印度亦叫瑜伽行派,创始人是无著、世亲两兄弟。其代表性的经典《瑜伽师地论》和综合《唯识二十》和《唯识三十》而成的《...第八识称为“异熟能变识”。 按照唯识的理论,世间万有是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识通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变现出来的,而这六识又是通过第七识去思量第八识的产物,因此,从根本上说,第八识“阿赖耶识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2643459.html
  • 多音与介入:当代欧美佛学研究方法之省察

    大乘庄严经论》、世亲《唯识二十论》与《唯识三十》的校本至今仍是典律。Lamotte(1903-1983)受业于Poussin, 校订翻译《解深密经》(1935)、无著《摄大乘论》(1938-1939)...史学》第七卷,第四期。  林镇国  1988 〈佛教诠释学与洋格义?#092;?〉,《当代》第二十六期,4-8。  1993 〈“唯识无境”的现代论争—管窥英语唯识学界研究趋势〉,  《鹅湖学志》...

    林镇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3044458.html
  • 民国佛教年纪(1)

    住持,并在杭州幽冀会馆讲唯识三十。  三月、马冀平等六十余人在北京极乐庵从释宝一受五戒及菩萨戒。  四月、五台广济茅蓬设佛学讲习所,大勇主讲遗教经等,从学者有法尊等。  五月、程德全谒大总统徐世昌,曾...  七月、陈裕时(元白)习同善社静坐,至普陀遇太虚晤谈后,决从事佛学研究,邀蒋作宾、黄恺元,同听讲八识规矩,华严原人论等。时陆费伯鸿习扶乩,占灵学,亦来过从,议印行太虚著楞严摄论及道学论衡。  ...

    尘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5944677.html
  • 如来藏与唯识的交涉《中边分别论》〈相品〉及《佛性论》〈显体分〉所呈现的“境的思路”

    本《唯识二十论》的原句梳理出“境”之三类:artha(对象)、vi.saya (对象界)、 gocara (智者的领域)并在与梵本《唯识三十》、《十地经》〈欢喜地〉的对比研究中,将问题点延伸到“识\...如来藏与唯识的交涉《中边分别论》〈相品〉及《佛性论》〈显体分〉所呈现的“境的思路” 赖贤宗国际佛学中心第二期1992.12出版页284-306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3745680.html
  • 唯识学“虚妄分别”之研究

    起,不摄遍计所执性。 (二)、广义的虚妄分别: 既然只有第六意识有分别的功能,是不是当第六意识不起的时候,就是无分别智阶段了呢?《唯识三十》有二曰: 页196 “...唯识学“虚妄分别”之研究 陈一标国际佛学研究创刊号(1991.12)页187-205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陈一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4145690.html
  • 唯识学与现象学中的“自身意识”与“自我意识”问题

    意识。它们既可以是指先验(纯粹)意识,也可以意味着经验意识。3.狭义的“意识”,第六识,有时也可加上第七识。   所有这些涵义,按照世亲《唯识三十》的定义也可以用“能变”来解释,即所谓“三能变”:初...成唯识论》说,“由有末那,恒起我执”;《八识规矩补注》卷下说,“恒审思量我相随”,以及如此等等,都是指这个意思。   此外,前面已经提到,《成唯识论》卷四及《唯识三十论》(六)都曾谈及:随末那识,“...

    倪梁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2646601.html
  • 僧教育制度之建立(下)

     1.般若经选读与研究。  2.{大智度论}选读与研究。  3.{解深密经}研读。  4.{(广)五蕴论}、{百法明门论}研读。  5.{唯识三十}、{摄大乘论}研读。  {第四年:大乘中观系与如来...(即(四学)中之,法性般若学)  2. 唯识系佛教(即《四学》中之《法相唯识学》)  3. 如来藏系佛教  宗派部分:(唯识、三论二宗分别并入前部之1。、2。项内,而密宗则另开)  1.律宗  2....

    法藏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2446728.html
  • 从“真如缘起”到“法界缘起”的进路“一心”观念的确立

    ──依他起性 唯识学派的所谓“真如”,其实就是指依他种子而生起的唯识性。如《唯识三十》所说︰ 此诸法胜义,亦即是真如;常如其性故,即唯识实性。 由此可见︰“真如”其实正是指一切法的...独自发展的“真如缘起说”。例如︰中观学派的“缘起性空”思想,从某一些意义来说,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性空系统的“真如缘起说”。 而唯识学派从“依他起性”的角度,去说明阿赖耶识种子的染、净转依等关系的...

    黄俊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2046878.html
  • “缘起”与“缘所生法相”

    唯识,这是无著论的唯识说。  §5.2世亲之唯识说:阿赖耶现行识、三识转变(继承弥勒)  相对于无著之一识转变的唯识说,印老认为:世亲之《唯识三十》是继承弥勒之《深密》《摄决择》《中边论颂》,重于...三类现行识来说明唯识,这是世亲不同于无著论的要点所在。  总之,印老(《印思史》p. 275)对于无著与世亲的唯识学的差别是:世亲所造的《唯识三十论》,正是依据《解深密经》,《摄决择分》,《辩中边论...

    释惠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0746994.html